致我們閃閃發光的青春 — 第 23 章 下次

下次

游玩一上午,周老師邀我們去他家吃飯。我和林希識趣地說還要去親戚家拜年。雖然心裏與周老師更近了一步,但絕沒好到讓我自在進出他家。

我和林希又跑到“水雲間”。人依然很多,一問前臺要排多久,前臺忙得臉都不朝向我們:“大概3小時吧。”

我們一看時間,已經12點了。再等三小時,都下午3點了。這是餓着肚子等下午茶?我有點犯愁,肚子也不争氣地咕嚕咕嚕抗議。林希建議我們先吃點其他的填肚子,然後再來。

我這肚子怎麽可能暫時吃一點,除非下午早點吃晚飯,那就——

“要不我們早點排隊,在這吃晚飯吧?”我期待地問他。

林希不同意,“怕來不及,回城最後一班車是4點,不是5點。”

“趕不上我們就打車回去。”我提議。

“晚上回去不安全。這裏太偏了,我們來時,一路又險又陡,還沒有路燈。”

也是,這個古鎮被遺忘了很多年去年才被人發現,商業運作還不成熟。我躊躇了一會兒,“哎呀,先吃飯,餓死了。”

于是我們在隔壁一家餐館二樓靠窗位置落座,點了三個他們這的特色菜。

“如果趕不上,我們繼續住‘人在荊南’。”我說。

林希用茶水洗着碗筷,擡了下頭,繼續提着茶壺,看水從壺口流出沿着筷子掉進碗裏,“不行。”

“為什麽?”

“不一定有房。”

“打電話問楠哥就是了。”

我拿過他放在桌上的手機,撥通電話。林希無奈地看着我,放下茶壺,攪了攪筷子,把碗裏的水倒進洗碗盆裏。

“喂,楠哥。我是昨晚你去古鎮門口接的房客。”電話一通,我自報家門。

“咋啦,找不到路,要來拿行李嗎?”他那邊聲音嘈雜,像是在廚房。

“我們想再住一晚,有房間嗎?”

他應是走出了廚房,聲音清楚了很多,“你等一下,我問問。”

只聽到他快步走路和同別人交談的聲音,林希把洗好的碗筷放我面前,開始洗自己的。

過了一會兒,他說道:“喂,抱歉,沒房了。”

我看了眼林希,他正在用紙擦拭桌子。我神色黯道:“好吧,謝謝。再見!”

林希的手停頓了一下,又繼續擦着。菜也上來了。一個血鴨,一個古村臘肉,一個蓮藕排骨湯。

“算了,沒房。”我邊拿筷子邊說。這一次我吃得有點慢,心裏隐隐有些失落。

林希也吃得慢,不過他一向如此。“我們可以先回去,下次再來。出來這麽久,爸媽會擔心。”

“他們兩個常常玩得連我們人都想不起來,還擔心。”我怼道,“下次是啥時候啊?我就要校考了,校考完就要高考了。高考完再來嗎?還是明年,後年?”

林希顯然沒法回答。我拿筷子戳着蓮藕,“老是下次下次,你欠我多少個下次了。”

我記得很小的時候,爸媽經常不在,我挺喜歡跟着林希玩。但他每次都不願意帶我,總忽悠我“下次帶你”。次數多了,我就知道“下次”就是“不行”的意思了。

後來我也懶得跟他湊一起,路上碰到也當不認識他。所以我們的圈子出了家門就不交界,認識他身邊的人還是上次梁晉軒生日。

林希也意識到自己以前對我的忽悠,良心發現,想彌補一番。“快吃吧,休息一會兒就去隔壁排隊。實在趕不上就下次。”

“好叻。”我喜笑顏開。

我麻利吃完飯,催促着林希,跑去隔壁排隊。一問前臺,前臺依然沒拿臉瞧你,給了個號子,說:“大概三小時。”

“怎麽剛三小時,現在還是三小時?”我不解。

前臺年輕姐姐看了我們一眼,手上的活沒停,說:“人一直來啊。我們的菜都是即炒的,不是半成品。”

我有些洩氣,現在都快一點了。

“下次吧。”林希說。

我也只好同意。出來時逆着人流,我們擠了半天。

離最後一班車還早,我們索性又閑逛。這一塊區域地勢較平,商鋪林立,打銀器的,編手工鞋的,紡繡的,做手工糖的,間隔交錯,滿滿當當。

給自家和洛媽媽買了手工糖,見拐角處有個“轉角處”手工飾品店,我又拉着林希進去。

飾品店古樸簡淨,放着他們這的民歌。有個穿着漢服的女生盤着發正在店裏竄珠子手鏈。見有客人,笑道:“随便看看,有需要找我。”

店裏兩邊下面各擺了幾排展示櫃,左邊牆上挂着布背包、圍巾之類,右邊挂着字畫,最裏頭是仿木收銀臺,老板就坐在那。說實話,東西很雜,一眼看過去,也沒什麽特色。但勝在沒什麽人,清淨。

轉了一圈,我一眼就看中了右邊櫃子裏的擺放的書簽。非常簡單的一張葉脈書簽,上面或是寫着瘦金體字,或是嵌着畫,每張都不一樣。有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字簽,有仕女圖、君子蘭畫簽,不一而足。

“老板,這是你自己做的書簽嗎?”我問。

老板停下手中活,走過來,說:“對。我自己做的。樹葉是我們這古槐的落葉,我們當地人覺得這是棵有靈氣的老樹,經常有人在樹下許願。你看,我還貼了膜,不容易壞。”

“古槐位置離這遠嗎?”

“不在古鎮裏。在小鎮對面的寺廟外,要跨一條江。”

我選了七張,分別是“海闊從魚躍,天高任鳥飛”字簽,“貔貅”畫簽,“紅泥小火爐”畫簽,“李白仰天大笑”畫簽,“簪花仕女圖”畫簽,“花木蘭”畫簽,“竹石”水墨畫簽。

盤算了一會兒,又拿了三張,一個“海上明月”畫簽,一個“大方無隅,大器免成”字簽,一個“君子蘭”畫簽,說:“幫我打包吧。”

結賬的工夫,林希問:“買這麽多做什麽?”

我促狹地看了他一眼,邊掏錢邊說:“有這麽多人啊。曾旭、彭夫之、易成城、李青、曾靜、張紅、周老師,還有我、你和梁晉軒。”

“你倒是省事。雨露均沾。”

“我這叫一視同仁。”

出來後,快三點了。吃了份桂花糕,我們便拿行李返回了。

走的時候又經過“水雲間”,人還是那麽多。我留戀地看了兩眼,倒不是說真期待這家店,而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麽,大概是越沒得到越想要吧。

不過好在,旅途總體愉快。

“下次一定要來這吃啊。”我說。

“好。”